读《详谈:00后》

2022-8-6|2023-8-21
南枫Von
南枫Von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roperty
Aug 21, 2023 03:29 AM

 
在最新一期的《详谈》系列里,李翔详谈了四位 00 后应届毕业生,分别是:
  1. 来自北京大学的郭子介,已经拿到了百度产品岗的 offer;
  1.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陈彦达,在抖音拥有四百万关注,选择继续在抖音上创作视频,但也希望干一份“传统意义”上的工作;
  1.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泽宁喜欢埃隆·马斯克,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在可穿戴智能设备方向上创业。但他决定延期毕业一年,想去学习应用物理,利用这一年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路;
  1. 陕西科技大学的刘欣怡面临考研失败的困境,犹豫着是去找工作还是继续考研,但这次不会选择原本的工程专业了。

详谈对象的选择

李翔:跟互联网公司给自己的投资人描述典型用户不同,可能并不存在一个通过数据和标签拼贴出来的典型的00后。
四位访谈对象的选择,并不典型,也未能尽力覆盖更多的群体。有来自北京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,在抖音有数百万粉丝的视频博主,以及一名准备二战考研的工科专业的女生。
前三位已经是 00 后群体中的金字塔了,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已经很强了,如果能够详谈大多数二本学生(推荐阅读:黄灯《我的二本学生》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35050614/)、专科学生和被中考分流的后 50% 群体,就更全面了。

00 后更卷了

  1. 最好的求职时间是大四上学期的 7 月至 10 月,而大部分学校在 10 月份之后才会向毕业生宣传求职信息,除非你能够获取到相关的信息,否则你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。 我是 00 年出生,2022 年毕业。根据我针对本专业(二本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)就业情况的调查,仅有不到 5 位同学在 10 月底之前拿到了 offer,更多的同学在 11 月后才开始投出自己的第一份简历。而先投简历的同学,更容易拿到更高的薪资、更好的 offer。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互联网这边,本科就业的话,秋招主要集中在大四的 9 月份。相当于大三下学期开始暑期实习,7 月份开始投递,8 月、9 月集中面试。 如果你是一个 2023 年的应届毕业生,现在(四月份)想找互联网的工作,肯定是已经很晚了。
  1. 面试更难了。对于实习,越来越多的公司要求你已经有实习经验了;面试更讲套路了,而且套路越来越卷。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暑期实习是在大三暑假,但已经是你要有工作经验才能找到。也就是说,你投递暑期实习申请的时候,至少要有一段相关的工作经历。 套路分各种各样的套路,有些通用套路肯定会流传,但一些非常具体、小众的套路,可能就不太会流传。我自己觉得,套路流传其实不是一个好的事情。比如说群体面试,有一个很基础的套路,你可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,大家好,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或者我是一个很仔细的人,所以我可以当这个timer,先要一个群面里的角色。如果你能在群面里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,发言的机会更多,可能会加一点分。但是我觉得随着套路的普及化,面试官也都知道有这样的套路,最后就不加分了。 所以我其实不是特别愿意跟别人讲面试里用到的一些具体的方法。因为你讲出去之后,这些套路就会变成一个标配,你每讲一个新的方法,就多了一个新的步骤,结果只是把水位提得越来越高,但是对缓解大家的竞争没有什么帮助。
  1. 更多 00 后选择考公、考研了,甚至在大一就开始准备了。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保研也是这样,你告诉别人有一些保研技巧,大家都用这个技巧,那这个技巧就不能再带来正向的价值。而且这些技巧本身也是手段和目的互相偏离的,技巧可能能帮你拿高分,但对你掌握知识没什么帮助。所以我觉得在手段和目的偏离的时候,不要老是炫耀你的手段。暂时走了捷径,不代表省下来的路就再也不用走了。
      清华学生会前几天做了一个调研,问你第一次听说保研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。趋势就是大家知道保研的时间点越来越早了。比如说可能我大一的时候,问我的学姐怎么保研,她跟我说,你这个事大三准备也来得及,这是2019年的事情,我那个学姐是2014级的。清华做的调研说,2022年毕业,也就是2018年入学的人,高考前知道保研这个词的只占23.8%,但2021年入学的,现在大一的学生,80%的人高考前就知道了保研。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变卷的过程。最开始大家可能对大学生活的憧憬都是去读书,上自己喜欢的课,谈恋爱什么的。但是后来就会发现,现实的东西,在大一的时候就接触到了。比如说大三的一个学长会告诉你,后悔大一的时候没做这个没做那个,导致现在保研的时候遇到了种种问题。
      陈彦达:
      寝室的室友们去年都考研了,两个室友,一个考了本校的研,一个考到人大,挺厉害的。
      刘欣怡:
      我们班的话,差不多一半是找工作,找的都是本专业的工作。考公务员的只有一个人。考研的挺多的。除了一个考公的,剩下的都是考研的。

00 后有自己的想法

郭子介的专业是政治学、经济学与哲学,更多的同学选择去做投行、做咨询。但郭子介在实习的摸索中选择了去做互联网的产品经理。
郭子介:
其实我们专业,包括我们学院,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厚的地方。像我做的这种工作选择,其实是一个特例。在找工作的时候,像金融、咨询,已经有很成体系的、类似攻略的东西,一步一步教你该怎么做。但是互联网,我求职的时候就没有。往前找几届的学长学姐,几乎就没有去互联网的。
陈彦达在面临 MCN 的邀约时,很谨慎,更希望能够站在他的角度给他做发展性的规划。
陈彦达:
真正站在认可我、帮助我、想发展我这个人的角度,而不是先把我这个账号收入囊中。 比如我加入之后,他们可以有什么样的机会给到我。比如可以先考核我各方面的能力,短视频创作这是我自己的东西,其他艺术方面的天赋是不是该考核一下,看看我适不适合在这个方向走,提出一个具体的计划。我自己当然了解我自己,但你这么切入,会让我觉得踏实一些。可现在大部分和我聊的,都是只会说一些条件,都不知道我适合做什么,擅长做什么,就想签我。我还是不太愿意相信这种方式。
陈泽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态度,想要学习物理,为创业打基础,并且希望先做一个小的创业尝试。
陈泽宁:
选择延期毕业一年,主要的原因,一是我本身大学就想学物理,但是我爸说物理出来不好找工作,就选择了数学信息工程。但我本身对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,而且未来如果想做智能穿戴设备那一块,我也需要学很多应用物理的东西,所以延毕是为了多读一个学位。包括未来想读研的话,如果本科不读物理,我肯定无法走物理方向。二是也想趁这一年的机会,小小的做一个创业的尝试,做一个全港内地生的平台。
刘欣怡的妈妈很想让女儿考公务员,但刘欣怡觉得这种工作太稳定了,目前不太适合她。

00 后不太爱阅读了

这里指的是阅读与本专业无关的书籍,至少要排除教科书。
我的表弟今年高考,高考后我送了他三本书(《大学之路》、《浪潮之巅》、《乔布斯传》),但他告诉我:“毕业后,我都不打算翻书的”。
郭子介应该是这四位 00 后里阅读量最大的一位了,他喜欢读村上春树和石黑一雄;
陈彦达高中时会读一些杂书,如东野圭吾的书、《法医秦明》等。大学读了《人间失格》,很受震动。他坦言自己现在明显不是太爱读书了;
陈泽宁对社科类的书籍不太感兴趣;
刘欣怡会选择阅读感兴趣的欧洲历史方面的书籍、也会读视频运营相关的书籍。
郭子介:
作家的话,就是村上春树和石黑一雄,基本上都是一本接一本地读,在期末考试压力特别大,逃避的时候会看。石黑一雄是在得奖之前我就看了。
陈彦达:
微信读书,我想看的时候会看一眼,但我现在明显不是太爱读书了,说实话。
高中时候不爱学习,老看一些杂书,东野圭吾的书、《法医秦明》什么的,大学看得少了。但大学看了一本书给我震动挺大的,太宰治写的《人间失格》。当时我挺天真的,看完之后,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点变得灰暗了。
陈泽宁:
李翔: 你平时会读社科类的书吗?文学、历史之类的? 陈泽宁: 我对这方面的兴趣不太浓。理工男。
刘欣怡:
李翔: 大学期间看书看得多吗? 刘欣怡: 我会看,但是可能没有那么多,因为有时候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,有的书看着看着就感觉也没什么,就不想看了。 李翔: 你感兴趣的方向大概是什么样的? 刘欣怡: 我比较想了解一下欧洲的历史,包括当时的王室家族之类的历史。或者看有点烧脑的、悬疑类的。或者看一些经济学的。再或者比如说短视频运营相关的。 李翔: 你看短视频运营的书,是因为你想做短视频? 刘欣怡: 对,因为想做短视频,会看如何打造爆款之类的书。

00 后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

  1. 对于 996 、内卷、资本家的看法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我觉得995这个生活太舒适了。当然别人可能不这么想,脉脉上很多人抱怨互联网的hours(工作时长),但相比金融和咨询,互联网属于还不错的行业了。可能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或者听说过金融和咨询的工作时长,所以在社交媒体上,好像看起来有更多的人在吐槽互联网行业。
      陈彦达:
      我不会去攻击他们。我觉得工作这个东西是双向的,每个人需求不一样。这种警惕也许是好的。 真的,说实话,我觉得他们是站在特别高的地方的人,未必是为了钱。国家经济发展也需要这种人。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,单纯都是我自己的想法。
  1. 对于 B 站的宣传片《后浪》的看法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看过,但印象不深。记不清当时什么感受了。但那里面的生活,跟我们的生活确实差得太远了。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幸运,但是没有看到我们的不幸运。
      陈彦达:
      有点忘了。我知道那个挺火的,没怎么看过。它是讲啥的?后浪是指?我就看了一眼,我真忘了。
      陈泽宁:
      看过。感觉还挺燃的,还在朋友圈转发了。当时那个刷屏刷得挺多,大家都在自发地转。但是我本身对于这种渲染起来的自豪感,无论是民族自豪感还是身份自豪感,没有太大的共情。
      刘欣怡:
      我看过,但没有转。当时第一朋友圈转的人挺多的,第二说得是挺燃的,让人很有动力,但是我个人感觉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,只是那个气氛烘托到了。有点偏励志、偏鸡汤,后来不会看这种东西。

关注一下 00 后的互联网和消费习惯

  1. App 使用习惯:
    1. 郭子介:主要是微信、微博、QQ音乐、百度地图,小宇宙最近才用。以及领英现在还挺重要的,也会用。
    2. 陈彦达:抖音和微博、QQ、Soul。
    3. 陈泽宁:微信、WhatsApp、抖音。
    4. 刘欣怡:微博、B站、小红书,有时候看一些公众号,基本就是这些。
  1. 看剧的习惯
    1. 郭子介:
      综艺的话,有一个舍友会看,剩下两个舍友和我都不看。大家可能会看一些剧,《半泽直树》或者其他一些日剧,或者一些口碑比较好的美剧。我最近看的都是英剧,前一段时间看《切尔诺贝利》《疼痛难免》。现在大家看剧的品位也不一样,我舍友正在看《雍正王朝》,之前在看《我爱我家》《老友记》这些。
      陈彦达:
      综艺看一点,主要是追剧、看电影。大学里,基本闲的时候就是追剧,而且我不追新剧,就追一些经典的老电视剧,《蜗居》啊,《父母爱情》《士兵突击》那些,TVB(香港无线电视)的老片子我也看,看着不太累的那种。
      陈泽宁:
      闲的时候会看综艺和追剧。因为香港假期很多,一年中有半年是假期,到假期没事干,在宿舍待着也无聊,就刷刷剧。 看的内容就很随意了,一般像奈飞的剧,一些国外的片子,内地每年火的片子也都看,像《开端》《爱情公寓》之类的。看的东西和内地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。
      刘欣怡:
      追剧,但追得不是很多,因为感觉现在有些片子拍得不是很对我的胃口,可能看到一半就弃掉。综艺看得也没有那么多。我看的不是国内的综艺,最近看的是Jessica &Krystal ,是我喜欢的一个idol的旅行和生活节目。电视剧的话,我最近无聊的时候会看一些比较老的片子,比如港剧《读心神探》《谈情说案》,内地的话就是《神探狄仁杰》《刁蛮公主》。 而且我追剧追得也不多,包括在网上呼声很高的电视剧,可能当下也不会去看。我不是很感兴趣。我对于很热门的电视剧好像没有特别高的热情。
读《为人文教育辩护》拥抱痛苦,拒绝标签。读《阅读的方法》
  • Twikoo
  • Waline
  • Cusd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