拥抱痛苦,拒绝标签。读《阅读的方法》
2022-6-26|2023-8-21
南枫Von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roperty
Aug 21, 2023 03:29 AM
前言
最近几天在读罗振宇的《阅读的方法》,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讲阅读的方法,而是在吸引你去阅读。
团长(惊鸿壹面:https://xiaobot.net/p/qianguyihao)在评价这本书时说:
在看罗振宇《阅读的方法》这本书时,我的心情很复杂,有时我想给它三星,有时候想给它四星,有时想给五星。为啥这么说呢? 罗振宇很擅长把一件小事夸得天花乱坠,把一个小动作说成是壮举。这是他厉害的地方(四星),也是一般读者厌烦的地方(三星)。书的推荐序和前言,十分精彩,值得给五星。以至于后面的节奏是高开低走。
我的看法也是如此。对我来说,这是一本好书,是一本刚好写到了我最近一年所思所想的书,所以我想先提笔写一点东西出来。
想写这篇“文章”(也许还称不上文章,只能说是阅读思考或摘抄),是因为我觉得现在很多的网络语言都是
标签化
的。是啊,你看,我给一个事物或人贴上标签,就是给它下了定义,我就不用关心它的其他内容了,我只要批评或赞美它就行了。所以标签传播得快,且极具诱惑。
标签化是极端的
标签化,尽管会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、细节和感受,却能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安顿,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。
标签化是什么样的?它是简单的、极端的、容易获得满足感的,我们不再需要深入思考事情的真相、不需要仔细地看清事情的全貌。一旦我们把周围的东西贴上标签,我们就不太想再仔细看它们了。
刘瑜老师说:极端太有诱惑力了,它的确定性以及确定性带来的自信,它的简单以及简单带来的省心,它的易辨识以及因辨识度所迅速集结的情感群体,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。从此不用在不同的观念之间颠沛流离,不用根据路况不断调整航向,不用经受自我怀疑的折磨,不用被渺小感经年累月地审判,这种人可能的确很幸福吧。
人的标签化
把人标签化,把跟你对话的对象标签化,我们就不需要与 Ta 继续深入交流、不需要再去了解 Ta 真实的想法、不需要再面对关系中的痛苦了。与一个一动不动的标签对话,能更好地“对线”了,我只需要反驳那个标签就行。
我以前有个思考,是说每个人是一个多面体,这些面共同组成了这个人。如果有一个人知晓你的许多面,你可能就是最幸运的人了。
所以,才有了据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:“要爱具体的人,不要爱抽象的人;要爱生活,不要爱生活的意义。”
拒绝接收标签
在接收别人的标签和概念宣传时,也要警惕,因为对方大概率是把一件复杂的事物给简单标签化了,我们需要越过这层“抽象”,重新掌控事物的真相和全貌。
我们必须要拒绝标签,因为标签、概念、语言会反过来影响、塑造、规训我们。
罗振宇说,生活在由概念构成的世界上,往下深挖一点,哪怕是深挖一厘米,也会赢过99%的人。他给出了三个理由:
- 很多概念的出处,其实已经被遗忘了;
- 很多概念被过度简化了;
- 概念在流传中会“被污染”。概念就像纸币,一旦发行出去就脏了。经过的人都摸它一把,上面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指纹和微生物。若不深入地挖一点,就会对它充满误解和偏见。
结尾
不要变成一个概念、观念和标签的容器,要欢迎并享受思辨所带来的痛苦。
我在上一篇博客中就记录了纳瓦尔关于“痛苦”的文字:
11、但痛苦的时刻就是真相大白的时刻。只有处于痛苦之中,你才会被迫接受现实,而只有接受现实,你才能做出有意义的改变,取得有意义的进步。由此可见,只有实事求是,才能不断改进,不断前行。 人生真正的履历,其实就是一生所承受痛苦的集合。如果临终前要直面真正的自我,回顾这一生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,那么你能想起来的一定都是你所做出的牺牲和迎接过的挑战。
相关文章
孟岩说:
- 语言是思维和感受的投影,它无法表达我们所有的体验和感受,也不够准确;
- 语言会反过来影响、塑造、规训我们的思维方式。
徐贲说:
- 常识的败坏,始于语言的败坏
文浩:人格认知的误区(标签)
2022-09-28 更新:
徐默凡:警惕三个语言陷阱
我总结道:
- 标签化是陷阱,拒绝强行分类
- 语言是媒介,应回归生命体验
- 关注语言的内容,而不是形式
- Twikoo
- Waline
- Cusdis